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与发病机制、红细胞破坏程度以及是否发生胆红素脑病有关。急性溶血期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腰背痛等;慢性溶血期可出现皮肤黄染、脾大等症状。
一、急性溶血期
1.高热:患者在急性溶血期时会出现高热的症状,体温通常会超过39℃;
2.寒战:由于体内大量红细胞被破坏,释放出大量的游离胆红素,从而引起机体代谢紊乱和电解质失衡的情况,导致患者出现寒颤的现象;
3.腰背痛:当大量红细胞破坏后,机体会产生大量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脏或输尿管中,从而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使其坏死脱落,造成腰部疼痛;
4.其他:部分患者还会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少尿无尿等症状。
二、慢性溶血期
1.皮肤黄染:随着病情的发展,体内的红细胞不断遭到破坏,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从而导致巩膜及皮肤黏膜黄染;
2.脾大:长期慢性溶血会导致脾脏功能亢进,使脾脏对衰老红细胞的破坏增加,同时也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因此会出现脾大的情况。
除上述常见症状外,如果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比较严重,则可能会出现胆红素脑病的表现,如嗜睡、昏迷、抽搐等。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要清淡,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