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宫颈癌可能性需结合HPV检测、TCT检查、阴道镜检查、活检病理诊断及定期筛查五种方式。
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主要诱因,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可发现病毒DNA。阴性结果提示风险较低,阳性需结合其他检查。临床常用杂交捕获法、PCR扩增技术或基因分型检测,若16/18型阳性需立即转诊阴道镜。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能识别异常宫颈细胞,准确率达90%以上。报告显示ASC-US以上病变时,需进行HPV分流检测或直接阴道镜检查。建议21岁以上女性每3年一次,30岁以上可联合HPV检测每5年筛查。
醋酸染色和碘试验下观察宫颈血管形态,定位可疑病变区域。发现白色上皮、点状血管或镶嵌样改变时,需在异常部位取样活检。该检查能识别TCT和HPV检测遗漏的早期癌变,尤其适用于持续HPV阳性患者。
宫颈锥切或多点活检取得组织样本,病理诊断是确诊金标准。CIN1可观察随访,CIN2/3需行LEEP刀或冷刀锥切术。浸润癌根据分期选择根治性子宫切除、放疗或化疗,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超90%。
接种HPV疫苗后仍需定期检查,九价疫苗覆盖7种高危型病毒但非全部。65岁前持续阴性结果可停止筛查,既往CIN2+病史需延续监测20年。有遗传易感基因或免疫缺陷者应缩短筛查间隔。
日常补充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适度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避免多个性伴侣及吸烟行为,经期禁用阴道冲洗。出现接触性出血或异常排液应立即就医,30岁以上女性建议建立个人宫颈健康档案,将HPV检测纳入常规体检项目。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控制体重在BMI18.5-24之间,高危人群可每半年进行一次阴道微生态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