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囊肿可能由激素水平异常、慢性炎症刺激、子宫内膜异位、先天发育异常或医源性损伤等原因引起。
雌激素和孕激素失衡是常见诱因。长期口服避孕药、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形成功能性囊肿。这类囊肿通常体积较小,部分会随月经周期自然消退。
盆腔炎、宫颈炎等妇科炎症反复发作时,炎性分泌物可能阻塞腺体开口,形成潴留性囊肿。临床常见的纳氏囊肿就属于此类,常伴随白带增多、腰骶酸痛等症状。
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肌层或浆膜层周期性出血,逐渐被纤维组织包裹形成巧克力囊肿。这类囊肿可能引起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性交疼痛,超声检查可见特征性密集光点。
苗勒管融合异常可能导致中肾管残件囊肿等先天性囊肿,多见于青春期女性。这类囊肿生长缓慢,多数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等手术操作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导致内膜组织植入肌层形成创伤性囊肿。此类囊肿通常单发,术后超声随访可观察到囊腔逐渐缩小。
建议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尤其出现月经紊乱、异常阴道出血或下腹坠胀时应及时就诊。日常保持外阴清洁,避免频繁阴道冲洗;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减少生冷食物摄入;适度运动如瑜伽、快走等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囊肿直径超过5厘米或伴随严重症状时,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治疗或宫腹腔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