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5期患者生存期受治疗方式、并发症控制及个体差异影响,关键因素包括透析选择、肾移植时机、血压管理、贫血纠正和营养支持。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是肾病5期主要替代疗法。血液透析每周需3次医院治疗,通过机器过滤毒素;腹膜透析可居家操作,每日更换透析液。两种方式5年生存率约35%-50%,严格控水控盐能延长生存期。新型HDF透析技术可提升中大分子毒素清除率。
匹配成功的活体肾移植患者10年生存率达80%以上,显著优于透析。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术后需终身服用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平均等待时间3-5年,移植后需监测排斥反应和感染风险。
心血管疾病是首要死因,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常用缬沙坦联合利尿剂。肾性贫血需定期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铁蛋白维持在100-500ng/ml。继发性甲旁亢需使用西那卡塞调节血钙磷代谢。
60岁以下无糖尿病者中位生存期可达8-10年,合并心衰者可能缩短至2-3年。基因检测可预测免疫抑制剂代谢效率,ALERT评分系统能评估心血管事件风险。定期检测KT/V值评估透析充分性。
每日蛋白质摄入0.6-0.8g/kg体重,优先选择鸡蛋清、鳕鱼等优质蛋白。限钾饮食避免香蕉、土豆,限磷饮食减少动物内脏摄入。营养不良患者需补充α-酮酸制剂,每周监测血清白蛋白水平。
维持适度运动如太极拳、步行可改善心肺功能,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为宜。严格记录每日尿量和体重变化,控制水分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3%。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加入病友互助组织可提升治疗依从性。定期复查甲状旁腺激素和β2微球蛋白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夜间长时透析或家庭透析模式能更好模拟肾脏生理功能,有条件者可考虑采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