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40岁后精液量减少可能与年龄增长、激素变化、慢性疾病、生活方式及生殖系统病变有关,需结合具体原因调整或治疗。
睾丸功能随年龄增长自然衰退,睾酮分泌减少导致精液产量下降。建议每年检测激素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睾酮如十一酸睾酮胶丸或采用促性腺激素治疗。规律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可延缓功能退化。
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疾病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睾丸供血。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口服二甲双胍或缬沙坦等药物,配合地中海饮食橄榄油、深海鱼、坚果改善微循环,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精索静脉曲张或前列腺炎可直接影响生精功能。确诊后可采用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治疗,术后补充锌制剂葡萄糖酸锌和维生素E促进恢复,避免长时间骑行压迫会阴。
垂体瘤或甲状腺异常会导致促黄体生成素异常。通过MRI排查肿瘤后,可选择溴隐亭药物治疗或经蝶窦手术,甲减患者需长期口服左甲状腺素钠,定期复查TSH指标。
长期熬夜、酗酒会抑制间质细胞功能。戒断酒精后3-6个月精液质量可改善,补充玛咖粉和精氨酸有助于生精,避免桑拿等高温环境,保证23点前入睡。
日常需增加牡蛎、动物肝脏等富锌食物摄入,每周2次深蹲训练增强盆底肌力量,避免穿紧身裤。若伴随射精疼痛或血精需立即就医,排除肿瘤风险。保持适度性生活频率每周1-2次有助于维持生精功能,但连续禁欲超过7天反而会导致精液老化。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