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患者的病因与治疗
厌食症可能由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理治疗、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家庭干预、住院治疗等方式改善。厌食症是以刻意限制饮食、体重显著下降为核心特征的精神障碍,需多学科协作干预。
1、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进食障碍病史者患病概率显著增高,特定基因如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情绪调节与食欲控制。这类患者常伴随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治疗重点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抑郁药物,需监测电解质平衡。
2、心理因素
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易引发病理性体像认知,患者对体重增加存在病态恐惧。创伤经历或压力事件可能诱发过度节食行为,临床表现为拒绝维持正常体重、月经停止。除常规心理疏导外,可配合米氮平片改善情绪,使用多潘立酮片缓解胃肠不适,但需警惕心动过缓等副作用。
3、社会文化因素
过度追求纤瘦的审美观念通过媒体传播强化,青少年群体易受同伴压力影响出现模仿性节食。此类患者多合并体象障碍,治疗需结合团体心理治疗与社会功能训练,必要时使用奥氮平口崩片调节中枢食欲调控,配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纠正微量元素缺乏。
4、神经生物学因素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可能导致饱食信号异常,脑区如岛叶皮质活动异常与食物厌恶相关。这类病例常见血浆瘦素水平低下,需通过肠内营养粉剂逐步恢复体重,联合阿立哌唑口腔溶解片调节多巴胺受体功能,需定期评估骨密度。
5、胃肠功能紊乱
长期饥饿导致胃排空延迟、肠蠕动减弱,形成恶心腹胀的恶性循环。患者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和心动过缓,需先通过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补充能量,后期逐步引入软质食物,配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促进胃肠动力,治疗期间须预防再喂养综合征。
厌食症患者日常需建立规律进食计划,采用少量多餐方式选择高蛋白高能量食物如牛油果、坚果酱等,避免单独进食。家属应学习非批判性沟通技巧,定期监测体重和生命体征,出现严重电解质紊乱或心率低于40次/分时需立即急诊处理。康复期建议持续进行艺术治疗等非言语心理干预,保持适度有氧运动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9874次播放
6101次播放
1.39万次播放
10000次播放
1.22万次播放
9479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牙缝有时痒是怎么回事
- 2 儿童嘴巴长泡怎么办
- 3 每天放屁多是肠癌吗
- 4 孕妇吃什么宝宝眼睛大
- 5 尿尿疼是怎么回事
- 6 打狂犬疫苗期间能同房吗
- 7 后背疼痛部位对照
- 8 孩子为什么会得肠系膜淋巴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