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液常用方法有什么
消毒液常用方法主要有浸泡消毒、擦拭消毒、喷洒消毒、熏蒸消毒、紫外线辅助消毒等。
1、浸泡消毒
适用于耐湿物品如餐具、玩具的彻底杀菌。将物品完全浸没于含氯消毒液或过氧乙酸溶液中,作用时间根据病原体类型调整。金属器械浸泡后需及时冲洗防腐蚀,棉织品浸泡后应彻底漂洗。消毒剂浓度过高可能损伤物品材质,需严格按说明书配制。
2、擦拭消毒
针对门把手、台面等高频接触表面。使用含75%酒精或季铵盐类消毒湿巾进行无遗漏擦拭,保持表面湿润3-5分钟。多孔材质表面需增加消毒剂用量,电子设备宜选用腐蚀性较低的消毒剂。擦拭时应遵循从清洁区到污染区的顺序,避免交叉污染。
3、喷洒消毒
用于大范围环境消杀如地面、墙壁。采用电动超低容量喷雾器将二氧化氯或过氧化氢雾化,密闭空间作用30分钟后通风。喷洒前需移除食品、遮盖精密仪器,操作者应佩戴防护装备。气溶胶可能刺激呼吸道,人员须撤离作业区域。
4、熏蒸消毒
处理空气传播病原体时采用。将高锰酸钾与甲醛溶液混合产生杀菌气体,或使用臭氧发生器,密闭空间维持6-12小时。纺织品、书籍等不耐湿物品适用此法,但可能残留刺激性气味,消毒后需充分通风。有哮喘病史者应避免接触消毒气体。
5、紫外线辅助消毒
配合紫外线灯对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补充消毒。波长253.7纳米的UVC灯需直接照射30分钟以上,适用于无人环境的终末消毒。紫外线无法穿透普通玻璃,照射时应确保无遮挡。长期暴露可能造成皮肤红斑或角膜炎,使用时人员必须离场。
日常消毒需根据物品材质和病原体特性选择合适方法,含氯消毒剂与洁厕灵混用会产生有毒氯气。消毒后建议用清水擦拭婴幼儿常接触区域,定期轮换消毒剂类型以防微生物产生抗性。医疗机构等高风险场所应制定分级消毒方案,普通家庭每周1-2次重点区域消毒即可达到防护效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1.94万次播放
1.54万次播放
1.97万次播放
1.81万次播放
1.65万次播放
1.76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