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结肠炎的原因是什么
结肠炎可能由感染因素、免疫异常、血液循环障碍、遗传因素、药物刺激等原因引起。结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1、感染因素
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可能引起结肠炎。常见病原体包括志贺菌、沙门菌、阿米巴原虫等,这些微生物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进入人体后破坏结肠黏膜屏障。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伴水样腹泻,粪便检查可发现病原体。治疗需根据病原学结果选择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阿苯达唑片等药物,同时须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
2、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反应过度激活可能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炎症。机体错误攻击结肠上皮细胞,引发持续性黏膜损伤。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伴血便,肠镜检查可见连续性糜烂病灶。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硫唑嘌呤片等调节免疫,严重时需生物制剂干预。
3、血液循环障碍
结肠缺血性病变多见于动脉硬化或血栓形成患者。血管狭窄导致肠壁供血不足,引发黏膜坏死。突发剧烈腹痛后出现血性腹泻是特征表现,增强CT可见肠系膜血管狭窄。急性期需禁食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改善循环,坏死严重者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4、遗传因素
部分结肠炎患者存在NOD2基因突变等遗传易感性,家族聚集现象明显。这类患者发病年龄较轻,病程迁延反复,可能伴随关节肿痛等肠外表现。除常规治疗外需定期监测癌变风险,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指导用药选择。
5、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诱发化学性结肠炎。表现为用药后出现的腹痛腹泻,肠镜可见黏膜充血但无溃疡。需立即停用致病药物,改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微生态,配合康复新液促进黏膜修复。
结肠炎患者日常应选择低渣、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需卧床休息,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变化。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应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所有药物使用须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肠镜评估黏膜愈合情况,出现体重骤降或便血加重时需及时就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2.51万次播放
2.63万次播放
3.01万次播放
2.62万次播放
2.71万次播放
3.46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