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后尿失禁原因
生完孩子后尿失禁可能与盆底肌损伤、激素水平变化、分娩方式、胎儿过大、泌尿系统感染等因素有关。产后尿失禁通常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或急迫性尿失禁,需根据具体原因进行干预。
1、盆底肌损伤
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肌群因胎儿压迫或产道扩张可能发生撕裂或松弛。盆底肌支撑力下降会导致腹压增高时尿液不自主溢出,常见于咳嗽、打喷嚏或提重物时。轻度损伤可通过凯格尔运动修复,严重者需电刺激治疗或悬吊手术。盐酸米多君片、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等药物可辅助改善症状,但须遵医嘱使用。
2、激素水平变化
孕期雌激素水平升高使盆底组织弹性增加,产后激素回落可能导致结缔组织修复延迟。这种生理性变化常引发暂时性尿失禁,多数在产后6个月内自行缓解。适当补充植物雌激素如豆制品,或局部使用雌三醇乳膏有助于恢复黏膜厚度,但哺乳期用药需谨慎评估。
3、分娩方式
阴道分娩尤其是产钳助产或会阴侧切可能直接损伤尿道括约肌。相比剖宫产,经阴道分娩者发生压力性尿失禁概率更高。产后42天复查时应进行盆底肌力评估,肌力≤3级者需生物反馈治疗。盐酸奥昔布宁缓释片、托特罗定缓释片等抗胆碱能药物可缓解急迫性尿失禁症状。
4、胎儿过大
胎儿体重超过4000克时,产道过度扩张易造成盆底神经永久性损伤。这类患者可能合并直肠膨出或子宫脱垂,需通过盆底重建术改善。术后可配合使用酒石酸托特罗定片减少膀胱过度活动,但须排除尿路感染后再用药。
5、泌尿系统感染
产后导尿或恶露污染可能引发膀胱炎,出现尿频尿急伴急迫性尿失禁。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需使用头孢克洛分散片、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抗生素治疗。感染控制后仍存在漏尿者,需进一步评估盆底功能。
产后尿失禁患者应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每日进行3组凯格尔运动每组收缩10秒放松10秒,重复15次。饮食上减少咖啡因及碳酸饮料摄入,体重超标者需控制BMI在24以下。若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或伴随盆腔器官脱垂,建议至妇科或泌尿外科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禁用可能影响乳汁分泌的药物如雌激素制剂。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1.09万次播放
1.45万次播放
1.05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