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发热的原因及治疗
新生儿发热可能由环境过热、脱水、感染、代谢异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节室温、补充水分、抗感染治疗、纠正代谢紊乱、治疗原发疾病等方式干预。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任何异常均需及时就医评估。
1. 环境过热
新生儿汗腺发育不全,包裹过厚或室温过高可能导致体温升高。表现为皮肤潮红、烦躁不安,体温通常不超过38℃。建议立即减少衣物,保持环境温度在24-26℃,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部位物理降温。若30分钟内体温未降或出现拒奶需就医。
2. 脱水发热
母乳不足或喂养间隔过长可能导致脱水性发热,伴随尿量减少、囟门凹陷。每2-3小时需喂养一次,母乳喂养者需确保有效吸吮。可遵医嘱口服补液盐溶液,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治疗。同时需排查是否合并鹅口疮等影响进食的疾病。
3. 感染因素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新生儿发热常见病因,可能与胎膜早破、产道感染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体温波动、反应差、黄疸加重。需进行血常规、CRP、血培养等检查,疑似细菌感染可静脉使用注射用头孢他啶、注射用青霉素钠等抗生素,病毒感染以对症支持为主。
4. 代谢异常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苯丙酮尿症等代谢疾病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异常。此类发热多伴随特殊面容、喂养困难、异常体味等症状。需通过新生儿筛查确诊,甲状腺功能减退需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苯丙酮尿症需特殊配方奶粉喂养。
5. 中枢性发热
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多伴有抽搐、肌张力异常。需保持头高位,避免搬动,通过颅脑超声或MRI明确诊断。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苯巴比妥钠控制惊厥,必要时需亚低温治疗。
新生儿发热期间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4小时监测体温。母乳喂养者母亲需避免辛辣饮食,人工喂养需按比例冲调奶粉。退热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精神状态、进食量及大小便情况。任何发热超过38.5℃、持续超过24小时或伴随呕吐、皮疹等症状,必须立即前往儿科急诊。居家护理时禁用酒精擦浴、退热贴及阿司匹林等药物,体温超过38℃即需就医而非自行用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3.75万次播放
3.42万次播放
3.4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