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拉稀原因和治疗方法
孩子拉稀可能与饮食不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乳糖不耐受等原因有关,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使用药物等方式治疗。建议家长及时观察孩子症状,必要时就医。
1、饮食不当
孩子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进食过多生冷、油腻或变质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导致拉稀。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家长需暂停给孩子食用刺激性食物,改为米汤、米粥等易消化食物,少量多次喂养。若症状持续超过1天或伴有呕吐,应就医排查其他病因。
2、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可能引起病毒性肠炎,导致孩子出现水样便、发热等症状。病毒可通过粪口传播,家长需注意孩子手部清洁及餐具消毒。治疗以预防脱水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口服补液盐散,避免滥用止泻药。若出现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
3、细菌感染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细菌感染可能导致孩子拉稀伴随黏液血便、腹痛等症状。细菌性肠炎需通过粪便检测确诊,家长不可自行使用抗生素。医生可能根据病原体选择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药物,同时需配合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
4、寄生虫感染
贾第鞭毛虫、蛔虫等寄生虫感染可能引起孩子慢性拉稀、营养不良。寄生虫多通过污染水源或食物传播,家长需确保饮食卫生。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阿苯达唑片、甲硝唑片等驱虫药,治疗期间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5、乳糖不耐受
部分孩子因肠道乳糖酶缺乏,饮用母乳或普通奶粉后出现腹胀、拉稀等症状。家长可尝试换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或遵医嘱补充乳糖酶。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常伴随肠炎发生,待原发病治愈后症状多可缓解。
孩子拉稀期间家长需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保持臀部清洁预防尿布疹。可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避免高糖饮料。饮食选择香蕉、苹果泥等含果胶食物,暂禁食高纤维蔬果。若拉稀持续超过3天、粪便带血、出现嗜睡或眼窝凹陷等脱水体征,须立即就医。恢复期应循序渐进增加食量,避免肠道负担过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7934次播放
7934次播放
7934次播放
7934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