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要怎么治疗
骨膜炎可通过休息制动、冷敷热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骨膜炎通常由运动损伤、感染、慢性劳损、免疫因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休息制动
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并抬高患肢,使用弹性绷带或支具固定受累关节。下肢骨膜炎患者建议拄拐减轻负重,休息时间通常需要2-4周。长期制动可能导致肌肉萎缩,恢复期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
2、冷敷热敷
发病48小时内采用冰袋冷敷15-20分钟/次,间隔2小时重复,可缓解肿胀疼痛。急性期过后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每日3-4次,配合红外线照射效果更佳。注意避免冻伤或烫伤,糖尿病患者需谨慎控制温度。
3、药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细菌感染性骨膜炎需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严重病例可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但每年注射不宜超过3次。
4、物理治疗
超声波治疗能促进炎症吸收,每次8-10分钟,10次为1疗程。冲击波治疗适用于慢性骨膜炎,可改善局部微循环。体外磁疗对创伤性骨膜炎效果显著,需配合脉冲电磁场设备使用。
5、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骨膜炎需行骨膜切开减压术,合并死骨形成者要实施病灶清除术。术后需石膏固定4-6周,配合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僵硬。感染性骨膜炎术后需持续使用抗生素6-8周。
骨膜炎患者应选择低冲击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避免跑跳等剧烈活动。每日补充1000-1500毫克钙质,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穿着减震性能好的运动鞋,运动前后充分热身拉伸,运动量需循序渐进。体重超标者建议控制BMI在18.5-23.9之间,超重会加重关节负担。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膜修复情况,若出现持续夜间痛或发热需及时复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2.1万次播放
2.49万次播放
1.52万次播放
1.65万次播放
1.97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