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需通过饮食调整、营养补充、医疗干预、生活习惯改善及定期监测综合调理。
营养不良的核心原因是热量与营养素摄入不足,优先增加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每日保证2个鸡蛋、200g瘦肉或鱼类,搭配全脂牛奶、坚果等高能量食物。碳水化合物选择糙米、燕麦等粗粮,每餐主食不少于150g。深色蔬菜每天300g以上,补充维生素A、C及铁元素。烹饪方式避免油炸,多用蒸煮炖保留营养。
针对特定营养素缺乏选择补充剂,铁蛋白低于30μg/L时需口服铁剂如琥珀酸亚铁,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维生素D缺乏者每日补充800IU滴剂,钙摄入不足时增加600mg碳酸钙。复合维生素B族适用于长期素食者,锌制剂可改善味觉减退。严重消瘦者可短期使用全营养配方粉,每日额外提供300-500大卡热量。
消化吸收障碍需治疗原发病,乳糜泻患者严格无麸质饮食,胰腺功能不全者补充胰酶。重度营养不良BMI≤16需住院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通过鼻饲管给予短肽型营养剂。代谢性疾病患者需个性化方案,糖尿病患者选择低GI营养制剂,肾功能不全者控制蛋白质摄入量。每周监测体重变化,每月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建立规律进食节奏,每日5-6餐少量多餐制,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加餐酸奶或香蕉。餐前1小时避免饮水,保证胃排空时间。睡眠不足影响生长激素分泌,确保每晚7-8小时深度睡眠。适度进行抗阻训练如弹力带运动刺激肌肉合成,每周3次每次20分钟。保持心情愉悦,焦虑情绪会抑制消化酶分泌。
每周固定时间晨起称重,记录饮食种类与份量。每月检测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敏感指标。儿童和孕妇需监测生长发育曲线,老年人关注握力、步速等机能指标。营养师每3个月调整一次膳食方案,动态增加蛋白质比例。长期营养不良者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预防骨质疏松。
调理期间每日摄入热量应比基础代谢高20%-30%,蛋白质按1.2-1.5g/kg体重补充。运动推荐八段锦、瑜伽等低强度项目,避免过量消耗。烹饪使用橄榄油、亚麻籽油等优质脂肪,凉拌菜添加芝麻酱增加热量。贫血患者餐后1小时饮用鲜榨橙汁促进铁吸收,乳糖不耐受者选择舒化奶或豆浆替代。持续3个月营养干预后,多数患者体重可增加5%-8%,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提升。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