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野生动物或家养宠物时需警惕毒蛇、蜱虫、红火蚁、水母、狂犬病动物等高风险物种。
毒蛇咬伤可能导致组织坏死、凝血障碍甚至呼吸衰竭。我国常见毒蛇包括银环蛇、五步蛇、竹叶青等,多分布于南方山林地带。被咬后立即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伤口近心端,避免奔跑加速毒素扩散,记录蛇类特征并尽快就医。抗蛇毒血清是特效治疗手段,不同蛇种需对应血清类型。
蜱虫叮咬可传播莱姆病、森林脑炎等疾病。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剂。发现蜱虫附着时,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缓慢拔出,避免挤压虫体导致反流感染。叮咬后出现游走性红斑、发热症状需检测伯氏疏螺旋体抗体。
红火蚁毒液含哌啶类生物碱,叮咬处会产生灼痛性脓疱,过敏体质者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遭遇蚁群迅速离开,用肥皂水清洗患处,冰敷缓解肿胀。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软膏,口服氯雷他定抗过敏。发现蚁巢应向农业部门报告专业消杀。
箱型水母触须毒素能导致心肌麻痹,僧帽水母蛰伤引发剧烈疼痛。被蛰后立即用海水冲洗,切勿用淡水以免刺激刺细胞释放更多毒素。醋酸溶液可中和多数水母毒素,疼痛持续需注射镇痛剂。下海前查询当地水母预警,避免在繁殖期接触海水。
犬、猫、蝙蝠等哺乳动物可能携带狂犬病毒。被咬伤后立即用流动清水和肥皂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碘伏消毒。根据暴露等级接种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即使宠物已注射疫苗仍需规范处理。发病后致死率近100%,暴露后处置黄金期为24小时内。
日常避免徒手接触野生动物,修剪庭院杂草减少蜱虫栖息地,处理海鲜时戴防刺手套。被动物伤害后记录事发时间、环境特征,保存致伤动物影像资料。过敏体质者应随身携带肾上腺素笔,定期参加急救培训掌握压迫止血、伤口包扎等技能。户外活动穿着防护衣物,家中常备生理盐水、抗组胺药物等应急物资,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或神经系统症状必须立即急诊救治。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