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其实是大脑病变
抑郁症确实与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关,但并非所有抑郁症患者都存在器质性病变。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神经递质失衡、脑区功能异常及神经可塑性改变,部分患者可能伴随海马体萎缩、前额叶皮质代谢降低等生理变化。抑郁症的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压力、神经生化异常、心理社会因素、慢性炎症反应等。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抑郁症具有家族聚集性,直系亲属患病概率显著增高。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等多态性相关。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建议进行基因检测辅助诊断,心理治疗可作为首选干预方式,必要时联合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
2、神经递质紊乱
大脑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浓度异常是核心病理机制。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再摄取过度会导致情绪调节障碍,常伴随睡眠紊乱、食欲改变等症状。临床常用盐酸帕罗西汀片、氢溴酸西酞普兰片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调节神经递质平衡。
3、脑结构改变
长期抑郁可能引起海马体体积缩小、前额叶皮质变薄等器质性改变,这些区域负责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结构性变化通常伴随记忆力下降、决策困难等症状。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改善脑区功能,配合米氮平片等药物有助于神经修复。
4、慢性炎症
持续升高的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可能穿过血脑屏障影响神经功能,导致快感缺失和疲劳感。这类患者常合并躯体疼痛、消化不适等症状。抗炎饮食结合度洛西汀肠溶胶囊治疗具有双重调节作用。
5、心理社会因素
长期应激压力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导致糖皮质激素水平异常,影响神经细胞生长。表现为易怒、注意力涣散等症状。认知行为疗法配合盐酸舍曲林片可有效改善应激反应。
抑郁症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有助于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饮食应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减少精制糖摄入。建立稳定的社交支持系统,避免酒精和咖啡因刺激。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建议尽早就诊精神心理科,专业评估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6.17万次播放
5.72万次播放
5.96万次播放
6.3万次播放
6.24万次播放
6.58万次播放
6.37万次播放
5.69万次播放
6.13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