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认手足口水泡
手足口病的水泡通常出现在手掌、足底及口腔黏膜,呈灰白色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直径2-4毫米,疱壁较厚不易破溃。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需与疱疹性咽峡炎、水痘等疾病鉴别。
1、典型部位
手足口病水泡好发于手掌、足底及臀部皮肤,口腔内多见于舌面、颊黏膜和硬腭。这些部位的水泡呈散在分布,初期为红色斑丘疹,24小时内发展为卵圆形小水泡,疱液清亮,周围绕有特征性红晕。与单纯疱疹不同,手足口病水泡较少出现在牙龈和唇红缘。
2、形态特征
水泡直径多为2-4毫米,呈灰白色或乳白色,疱壁厚且有张力,不易自发破溃。水泡通常不融合成片,孤立存在,触摸时有砂砾感。3-5天后疱液逐渐吸收干燥,形成褐色痂皮,脱落后不留瘢痕。口腔水泡破溃后形成浅溃疡,可能引起进食疼痛。
3、伴随症状
出疹前1-2天可能出现低热、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部分患儿伴有流涎、拒食、烦躁等表现。重症病例可见高热持续不退,肢体抖动或无力,需警惕脑干脑炎等并发症。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但口腔溃疡可能导致吞咽不适。
4、病程发展
水泡在发病后2-3天达到高峰,5-7天逐渐消退。皮疹呈现离心性分布特点,即先出现在手掌足底,后向肢体近端蔓延。与麻疹不同,手足口病皮疹不会出现脱屑现象。若水泡异常增大、疱液浑浊或伴随高热惊厥,提示可能继发细菌感染。
5、鉴别要点
需与水痘鉴别,后者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可见红斑、丘疹、水泡和结痂同时存在的多形性皮疹。疱疹性咽峡炎仅限口腔后部出现水泡,不累及手足。接触性皮炎常有明确过敏原接触史,皮疹边界清晰伴有剧烈瘙痒。
发现疑似手足口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患儿衣物需煮沸消毒,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酸性刺激。接触患儿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洗手,托幼机构发生聚集病例时应上报疾控部门。日常注意培养儿童洗手习惯,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5.89万次播放
6.16万次播放
6.35万次播放
6.26万次播放
5.93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