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黄疸会不会传染
肝黄疸本身不会传染,但引起肝黄疸的某些疾病可能具有传染性。肝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和黏膜黄染的症状,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胆道梗阻、溶血性疾病等。
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黄疸的常见传染性疾病,如甲型、乙型、戊型肝炎可通过粪口途径或血液体液传播。甲型肝炎病毒污染水源或食物后可能引发群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传播。戊型肝炎在孕妇中可能引起重症肝炎。这类患者出现黄疸时需隔离治疗,接触者应接种疫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
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肝黄疸不会造成传播,如胆结石阻塞胆管时,黄疸由胆汁淤积导致,不涉及病原体传播。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属于胆红素代谢暂时性异常,哺乳期妇女无须担心传染风险。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引发的黄疸,也不具备传染性。
日常接触肝黄疸患者时,应区分具体病因。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需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性接触时使用安全防护措施。护理人员处理患者分泌物后需彻底洗手。若黄疸伴随发热、乏力等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传染性疾病。健康人群接种肝炎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特别是医务人员等高危群体应完成全程免疫接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3.72万次播放
3.62万次播放
3.34万次播放
3.79万次播放
3.59万次播放
4.19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