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异常、不良生活方式、环境暴露及乳腺疾病史密切相关。
约5%-10%的乳腺癌与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相关,这类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高。建议有家族史者进行基因检测,高风险人群可考虑预防性药物如他莫昔芬或手术双侧乳腺切除术。定期乳腺超声联合钼靶筛查至关重要。
长期雌激素暴露如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未生育或晚育>35岁会增加风险。口服避孕药超过5年或更年期激素替代治疗需谨慎。治疗上可采用内分泌疗法芳香化酶抑制剂、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控制激素水平。
酗酒每日>15g酒精、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BMI>30及缺乏运动是明确诱因。建议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快走、游泳,控制酒精摄入每日≤1杯,增加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羽衣甘蓝摄入。
电离辐射如青春期胸部放疗、夜间人工光源干扰褪黑素分泌可能促进癌变。职业接触有机溶剂苯、乙烯者应做好防护。减少塑料制品含双酚A使用,避免长时间佩戴过紧胸罩影响淋巴循环。
既往乳腺不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病史者风险增加3-5倍。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乳腺专科检查,可疑钙化灶需穿刺活检。保乳手术联合放疗是早期主要治疗方式,晚期可采用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
日常需保持BMI在18.5-23.9之间,每周食用深海鱼三文鱼、沙丁鱼2-3次补充ω-3脂肪酸,避免熬夜保证23点前入睡。哺乳累计12个月以上可降低风险,40岁以上女性每年应进行乳腺彩超+钼靶联合筛查。出现无痛肿块、乳头溢血或皮肤橘皮样改变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