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是什么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常见于皮肤,也可能发生在黏膜、眼葡萄膜等部位。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可能与紫外线暴露、遗传因素、痣细胞异常增生、免疫抑制等因素有关,早期表现为不对称或边界不规则的色素性皮损,进展期可能出现溃烂、出血或转移。建议发现异常色素沉着或皮损变化时及时就医。
1、紫外线暴露
长期过度暴露于紫外线是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诱因之一,尤其是间歇性高强度暴晒。紫外线可导致皮肤细胞DNA损伤,引发黑色素细胞恶性转化。典型表现为暴露部位出现新发色素痣或原有痣的颜色、形状改变。日常需做好防晒措施,如使用广谱防晒霜、穿戴遮阳衣物。若皮损快速增大或伴随瘙痒,需通过皮肤镜或活检确诊。
2、遗传易感性
约10%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有家族遗传史,与CDKN2A、CDK4等基因突变相关。此类患者发病年龄较轻,可能伴有多发性非典型痣。建议有家族史者每年进行全身皮肤检查,对可疑皮损可采用达拉非尼片、曲美替尼片等靶向药物进行干预,但须严格遵医嘱使用。
3、痣细胞恶变
先天性巨痣或发育不良痣可能恶变为恶性黑色素瘤,表现为痣体突然增大、颜色不均或边缘呈锯齿状。病理检查可见非典型黑色素细胞增生。早期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晚期可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伊匹木单抗注射液等免疫治疗药物。
4、免疫系统异常
艾滋病患者或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恶性黑色素瘤发病风险显著增加。此类患者肿瘤进展较快,可能伴随卫星灶或淋巴结转移。治疗需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并采用替莫唑胺胶囊等化疗药物控制病情。
5、黏膜原发灶
少数恶性黑色素瘤原发于口腔、直肠等黏膜部位,早期症状隐匿,可能仅表现为黏膜色斑或轻微出血。确诊时多已进展至晚期,预后较差。治疗需结合手术、放疗和维莫非尼片等靶向药物综合干预。
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日常应避免紫外线直射,每月自查皮肤变化,重点观察痣的对称性、边界、颜色和直径变化。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D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深海鱼、蓝莓等,避免吸烟饮酒。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PET-CT监测转移,康复期可进行低强度运动增强免疫力。任何新发皮损或原有皮损变化均应及时至皮肤科就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6.71万次播放
6.73万次播放
6.95万次播放
6.96万次播放
6.54万次播放
6.38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婴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2 初次献血前注意事项
-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前兆
- 4 宝宝血小板400多严重吗
- 5 急性白血病发热的最主要原因
- 6 妈妈a型血爸爸o型血孩子是什么
- 7 突然尿不尽原因是什么
- 8 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