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有哪些类型
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类型,与年龄增长和激素水平变化密切相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多发生于女性绝经后5-10年内,主要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骨吸收增加。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70岁以上人群,与年龄相关的骨形成功能减退有关。这两种类型都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脆性骨折。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常见原因包括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慢性肾病、胃肠道吸收障碍等。这类骨质疏松症的特点是发病年龄较早,骨量丢失速度较快。治疗时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干预,同时配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
3、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较为少见,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和中年人,无明显诱因。患者可能出现多发性椎体骨折,但实验室检查往往无异常发现。这类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治疗上以促进骨形成为主,可选用特立帕肽注射液等药物。
4、局部骨质疏松症
局部骨质疏松症指局限于特定部位的骨质疏松,常见于肢体长期制动、关节炎周围或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等情况。这类骨质疏松通常与局部血液循环改变、机械应力减少有关。临床表现以局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X线检查可见局部骨密度降低。
5、药物性骨质疏松症
药物性骨质疏松症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特殊类型,主要由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引起。常见致骨质疏松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质子泵抑制剂等。这类骨质疏松往往进展较快,需要定期监测骨密度。治疗时应评估用药必要性,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并早期开始抗骨质疏松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措施。建议保持适量运动如步行、太极拳等负重运动,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对于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已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同时注意预防骨折,改善居家环境防止跌倒。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疾病,早期干预能有效降低骨折风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4.91万次播放
5.04万次播放
4.94万次播放
4.56万次播放
4.76万次播放
5.05万次播放
4.95万次播放
4.63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马齿苋汁怎么治疗鼻炎
- 2 马齿苋小孩可以吃吗
- 3 马齿苋祛斑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 4 马齿苋能治湿疹吗
- 5 马齿苋能治皮肤过敏吗
- 6 马齿苋能治疗荨麻疹吗
- 7 马齿苋能治脚气怎么用
- 8 刚尿完又想尿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