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就是高危儿吗 如何正确护理早产儿
早产儿不一定是高危儿,但早产儿发生健康问题的概率较高。早产儿可通过加强保暖、科学喂养、预防感染、定期随访、监测发育等方式护理。
1、加强保暖
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容易发生低体温。建议将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使用预热的包被包裹婴儿,避免直接暴露于冷空气中。若使用暖箱,需根据胎龄和体重调整温度,每4小时监测一次体温,维持腋温在36.5-37.3摄氏度之间。避免过度包裹导致发热,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
2、科学喂养
早产儿吸吮力弱且胃容量小,需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胎龄小于34周或体重低于1.8公斤的婴儿建议使用管饲喂养。优先选择母乳,必要时添加母乳强化剂。无法母乳喂养时可选用早产儿配方奶,每2-3小时喂养一次,每日喂养8-12次。喂养时保持半卧位,喂后竖抱拍嗝15分钟,观察有无吐奶或腹胀。
3、预防感染
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接触婴儿前用流动水洗手,奶具每日煮沸消毒,衣物单独清洗并阳光暴晒。避免探视,患病家属需佩戴口罩。脐部护理每日用75%酒精消毒至脱落,皮肤褶皱处保持干燥。出现发热、喂养困难、呼吸急促等感染征兆时需立即就医。
4、定期随访
出院后需在矫正月龄1、3、6、12个月时进行专科随访,评估生长发育情况。随访内容包括体重增长曲线、神经行为测试、听力视力筛查、血常规检查等。矫正月龄6个月前每月测量头围,监测脑发育。发现运动落后、肌张力异常等情况时,需及时转诊至康复科干预。
5、监测发育
采用矫正月龄评估发育里程碑,注意观察追视、抬头、翻身等大运动发展。提供适龄视觉和听觉刺激,如黑白卡、摇铃等玩具。避免过度刺激,每日抚触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记录睡眠、排便等日常情况,发现异常哭闹、嗜睡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定期进行眼底筛查和脑部超声检查,排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脑损伤。
早产儿护理需特别注意环境清洁与温度稳定,喂养时选择专用奶嘴避免呛奶,衣物应选用纯棉材质并每日更换。保持每日16-20小时睡眠,避免强光噪音刺激。矫正月龄6个月内按计划接种疫苗,但需避免接种减毒活疫苗。家长需学习婴儿心肺复苏技能,家中备妥急救药品和吸痰设备。定期进行发育商测评,发现落后时及时开始早期干预训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8万次播放 2025-06-27
7.65万次播放 2025-06-27
7.96万次播放 2025-06-27
8.04万次播放 2025-06-27
8.12万次播放 2025-06-27
7.55万次播放 2025-06-27
7.85万次播放 2025-06-27
8.25万次播放 2025-06-27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