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放射治疗的副反应
肝癌放射治疗常见副反应包括放射性肝炎、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皮肤反应和全身乏力。这些反应主要与放射剂量、照射范围及个体耐受性相关,多数可通过对症处理缓解。
1、放射性肝炎:
放射线可能损伤正常肝细胞导致转氨酶升高,表现为右上腹隐痛、黄疸或腹水。轻度肝功能异常可通过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护肝药物改善,严重者需调整放疗方案。治疗期间建议每周监测肝功能指标,合并肝硬化患者风险更高。
2、消化道症状:
约60%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与放射线刺激胃十二指肠黏膜有关。昂丹司琼等止吐药可有效控制症状,配合少食多餐、低脂饮食能减轻不适。症状持续超过1周需排除肠黏膜放射性损伤。
3、骨髓抑制:
放射线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⁹/L时需暂停放疗,必要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期间应避免感染,每周复查血常规。
4、皮肤反应:
照射区域可能出现红斑、脱屑或湿性脱皮。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和日晒,可使用医用放射防护喷剂。Ⅲ度皮肤损伤需局部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预防感染。
5、全身乏力:
70%患者报告持续疲劳感,与炎症因子释放和能量代谢紊乱相关。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低强度有氧运动,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严重疲劳需排除贫血或甲状腺功能异常。
放疗期间应保证每日2500ml饮水促进代谢废物排出,优先选择鱼肉、蛋清等易消化蛋白质。可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避免右侧卧位压迫肝脏。治疗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腹部增强CT,观察肿瘤控制情况和迟发性放射性损伤。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腹痛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