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的原因有哪些
支原体感染可能由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环境因素及医源性感染等原因引起。
1、呼吸道飞沫传播:
支原体主要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传播。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如学校、医院、集体宿舍等场所,飞沫中的病原体可悬浮于空气中,被健康人群吸入后引发感染。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较弱者更易通过此途径感染。
2、密切接触传播:
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或直接接触其分泌物如唾液、鼻腔分泌物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家庭内部成员间的密切接触是常见的传播场景,尤其婴幼儿因卫生意识薄弱,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3、免疫力低下:
长期疲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HIV感染、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化疗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无法有效清除入侵的支原体。这类人群感染后症状往往更严重,且易发展为持续性感染或反复发作。
4、环境因素:
季节交替时期如秋冬、冬春气温波动大,空气干燥利于支原体存活,同时人体呼吸道黏膜屏障易受损。人口密集区域如学校、军营等集体环境,因人员接触频繁,易造成局部暴发流行。
5、医源性感染:
医疗机构内若消毒不彻底,支气管镜、呼吸机等医疗器械可能成为传播媒介。接受气管插管、吸痰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呼吸道黏膜完整性被破坏,支原体可直接侵入下呼吸道引发感染。
预防支原体感染需注重个人防护,在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可减少飞沫吸入风险。日常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消毒门把手、桌面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均衡饮食并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免疫力,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及深绿色蔬菜。出现持续咳嗽、发热等症状时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儿童及体弱者可通过接种肺炎疫苗降低混合感染风险,但需注意疫苗对支原体无直接预防作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