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溶栓药有哪些
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主要包括尿激酶、链激酶、阿替普酶、替奈普酶和瑞替普酶五种。这些药物通过激活纤溶系统溶解血栓,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的抢救治疗。
1、尿激酶:
尿激酶是从人尿中提取的蛋白酶,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该药物价格相对低廉,但半衰期较短需持续静脉滴注。临床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可能引起出血并发症,近期手术或出血倾向患者禁用。
2、链激酶:
链激酶由β-溶血性链球菌产生,需与纤溶酶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起效。其抗原性较强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用药前需皮试。主要用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溶栓治疗,使用后可能出现发热、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3、阿替普酶:
阿替普酶是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该药溶栓速度快且出血风险相对较低,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金标准药物。需在发病4.5小时内使用,可能诱发脑出血。
4、替奈普酶:
替奈普酶为阿替普酶突变体,半衰期延长至20分钟。只需单次静脉推注给药,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溶栓。其纤维蛋白选择性更高,但价格昂贵,可能引起牙龈出血等轻微出血症状。
5、瑞替普酶:
瑞替普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获得,可快速渗透血栓。采用两次静脉推注的给药方式,用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抢救。需严格监测凝血功能,严重高血压患者禁用。
使用溶栓药物期间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磕碰损伤。治疗前后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指标。饮食宜选择软质易消化食物,避免过硬或过热饮食刺激消化道。溶栓后24小时内禁止刷牙或使用牙线,改用漱口水清洁口腔。恢复期可进行被动关节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血风险。所有溶栓治疗均需在严密心电监护及急救条件下进行,患者出现头痛、呕血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