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怎么引起
急性肠胃炎可能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免疫力低下、消化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
1、病原体感染:
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是常见致病源,细菌感染以沙门氏菌、大肠杆菌为主。病原体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进入消化道,破坏肠黏膜屏障并释放毒素,引发呕吐、腹泻等典型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抗病毒或抗生素药物,同时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
2、食物中毒:
食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食物后,其产生的肠毒素会直接刺激胃肠黏膜。隔夜饭菜、生冷海鲜、未煮熟的肉类是高风险食品。发病后需立即停止进食可疑食物,轻症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缓解,严重呕吐需静脉补液治疗。
3、药物刺激: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可能损伤胃黏膜屏障,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易引发肠道菌群失调。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会降低胃肠防御功能,出现腹痛、黑便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联用胃黏膜保护剂。
4、免疫力下降:
艾滋病患者、化疗后人群等免疫缺陷者更易发生巨细胞病毒性肠炎。这类感染常表现为持续发热、血便,普通止泻药效果差。需通过免疫球蛋白检测确诊,采用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5、基础疾病诱发: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急性发作时,会出现与感染性肠胃炎相似的症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受凉或紧张后也易痉挛性腹痛。这类情况需通过肠镜鉴别诊断,治疗原发病才能根本缓解症状。
发病期间应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流食,避免奶制品和高纤维食物加重腹泻。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到稀饭、面条等半流质,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恢复期可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但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日常注意餐具消毒和生熟食分开处理,冰箱存放的熟食必须彻底加热后食用。体质虚弱者可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增强免疫力,冬季注意腹部保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