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糖尿病可能由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缺陷、肥胖、自身免疫反应等原因引起,发病机制涉及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血糖调节失衡。
1、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可达50%以上。目前已发现数十个与糖尿病相关的易感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信号传导等关键环节。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但遗传因素往往需要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才会发病。
2、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肌肉、脂肪和肝脏等靶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葡萄糖摄取和利用障碍。胰岛素抵抗可能与脂肪细胞因子分泌异常、慢性炎症状态、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异常。
3、β细胞功能缺陷:
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减退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在2型糖尿病中,β细胞无法代偿性增加胰岛素分泌来克服胰岛素抵抗;在1型糖尿病中,β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β细胞功能下降可能与胰淀粉样蛋白沉积、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等病理过程相关。
4、肥胖因素: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与糖尿病密切相关。脂肪组织过度堆积会导致游离脂肪酸增多、脂肪因子分泌紊乱,进而诱发胰岛素抵抗。内脏脂肪释放的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可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同时脂肪异位沉积在肝脏和肌肉也会加重代谢异常。
5、自身免疫反应:
1型糖尿病是由T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所致。患者体内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等。病毒感染、环境毒素等可能触发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导致β细胞大量破坏而引发糖尿病。
预防糖尿病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合理体重,避免高糖高脂饮食,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建议定期监测血糖,尤其是有家族史或肥胖等高危人群。饮食上可增加全谷物、蔬菜等低升糖指数食物摄入,限制精制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饮料。戒烟限酒也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糖尿病能吃橙子吗
- 2 糖尿病常见并发症
- 3 糖尿病病人可以吃糙米吗
- 4 糖尿病诊断的方法
- 5 糖尿病有并发症吗
- 6 糖尿病足有什么初期症状
- 7 糖尿病引起的便秘用什么药
- 8 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