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主要包括颅内感染、脑积水、癫痫发作、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这些并发症可能由创伤后炎症反应、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紊乱、长期卧床和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引起。
1、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多因开放性颅脑损伤导致细菌侵入,或术后脑脊液漏引发。患者可出现高热、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择敏感抗生素,严重时需手术清除感染灶。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无菌操作、及时处理脑脊液漏。
2、脑积水:
脑积水常因蛛网膜下腔出血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所致。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治疗可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或第三脑室造瘘术,轻度病例可尝试乙酰唑胺等药物减少脑脊液分泌。
3、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与脑组织挫裂伤后异常放电有关。早期发作多出现在伤后1周内,晚期发作可能持续数月。预防性使用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抗癫痫药物可降低发作风险,已发生癫痫需长期规律用药控制。
4、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多见于长期昏迷患者,因咳嗽反射减弱、误吸导致。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治疗需加强气道管理,根据痰培养结果选用抗生素,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气。
5、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卧床制动、血液高凝状态相关。下肢肿胀、疼痛是典型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肺栓塞。预防措施包括早期肢体活动、气压治疗,确诊后需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禁忌症患者可植入下腔静脉滤器。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需特别注意营养支持,早期可通过鼻饲提供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逐步过渡到经口进食。康复期应进行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训练,从被动活动到主动运动,配合高压氧等物理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家属需学习翻身拍背等基础护理技能,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发现意识状态改变或发热等异常及时就医。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可通过音乐疗法、亲情陪伴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