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优势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优势包括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促进血管自然修复、避免金属残留、减少抗凝药物依赖、改善影像学检查兼容性。
1、降低远期风险:
传统金属支架植入后可能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或晚期血栓,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完成血管支撑使命后逐渐降解,消除永久异物对血管壁的持续刺激。支架材料多采用聚乳酸等可吸收聚合物,2-3年内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显著降低靶病变血运重建需求。
2、恢复血管功能:
支架降解过程中血管逐渐恢复自然舒缩功能,避免金属支架导致的血管僵硬度增加。临床研究显示,植入12个月后血管对乙酰胆碱的反应性接近正常水平,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得到保留。
3、无金属残留:
完全吸收后不留任何金属结构,消除核磁共振检查时的伪影干扰,尤其适合年轻患者或需多次介入治疗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时不受金属支架影响,可清晰评估支架段血管情况。
4、减少药物依赖:
金属支架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生物支架降解后抗凝治疗周期可缩短至6-12个月。但急性期仍需规范使用替格瑞洛等P2Y12受体抑制剂预防早期血栓。
5、兼容后续治疗:
血管原位置可重复植入新支架,不影响旁路移植手术操作。对于分叉病变,支架吸收后分支血管开口不受金属梁阻挡,为二次介入创造更有利的解剖条件。
选择生物可吸收支架需综合考虑病变特征,目前推荐用于血管直径≥2.75mm、病变长度≤24mm的简单冠脉病变。术后需配合地中海饮食和规律有氧运动,控制血压低于130/80mmH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维持在1.8mmol/L以下。定期复查血管内超声或OCT评估支架吸收进度,出现活动后胸痛及时复查冠脉造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