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区别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均为儿童常见病毒感染性疾病,但病原体、症状分布及并发症存在差异。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16、肠道病毒71型引起,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1-10型导致。
1、病原体差异:手足口病病原谱更广,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能引发重症;疱疹性咽峡炎病原相对单一,柯萨奇A组病毒占90%以上。两者均通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但手足口病传染性更强。
2、症状分布:疱疹性咽峡炎病变集中于口腔后部,表现为咽峡部灰白色疱疹伴剧烈咽痛;手足口病除口腔疱疹外,手、足、臀部可见斑丘疹或疱疹,部分患儿膝盖、肘部亦出现皮疹。
3、发热特点:疱疹性咽峡炎多突发高热39-40℃,持续3-5天;手足口病发热程度较轻,部分病例可无发热。两者均可能伴随食欲减退、流涎等症状。
4、并发症风险: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可能出现脑炎、肺水肿等,尤其EV71感染需警惕;疱疹性咽峡炎并发症少见,偶见脱水或热性惊厥。临床需监测患儿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预警指标。
5、病程与护理:疱疹性咽峡炎病程约1周,手足口病通常7-10天自愈。护理需保持口腔清洁,选用温凉流质饮食,避免酸性食物刺激。疱疹性咽峡炎可局部使用利多卡因凝胶缓解疼痛,手足口病皮疹无需特殊处理。
疾病流行季节需加强手卫生,玩具餐具定期消毒。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退热24小时后可复课,手足口病需隔离至皮疹结痂。两种疾病均可接种EV71疫苗预防重症手足口病,但疱疹性咽峡炎尚无针对性疫苗。日常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促进黏膜修复,体温超过38.5℃可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观察患儿有无持续嗜睡、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4.04万次播放 2018-06-07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