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积水如何分类
小儿脑积水按病因及病理可分为交通性脑积水、非交通性脑积水、正常压力性脑积水、代偿性脑积水和外部性脑积水五类。
1、交通性脑积水:
脑脊液循环通路完整但吸收障碍所致,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典型表现为头围进行性增大、前囟饱满,可能伴随呕吐和嗜睡。需通过脑脊液分流术治疗,部分病例可尝试乙酰唑胺等药物减少脑脊液分泌。
2、非交通性脑积水:
脑室系统梗阻引起,多由先天性畸形或肿瘤压迫导致。产前超声可见侧脑室增宽,出生后出现落日征和发育迟缓。常需实施第三脑室造瘘术或脑室-腹腔分流术,严重者需切除梗阻病灶。
3、正常压力性脑积水:
多见于学龄期儿童,表现为步态不稳、尿失禁和认知减退三联征。颅压监测显示波动性升高,MRI可见脑室扩大但皮层萎缩不明显。治疗方案包括腰椎穿刺放液试验后决定是否行分流手术。
4、代偿性脑积水:
继发于脑萎缩或损伤后的被动性室腔扩大,常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后。特征为脑室对称性扩张但无颅高压症状,多数无需特殊处理,需定期监测头围和神经发育评估。
5、外部性脑积水:
婴幼儿特有的良性自限性疾病,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增宽伴轻度脑室扩大。通常1-2岁自行消退,护理需避免头部外伤,可补充维生素D促进颅骨发育。若头围增长速度超过正常值两倍标准差需就医评估。
患儿日常需保持头部抬高30度体位睡眠,避免剧烈摇晃。母乳喂养者母亲应保证充足蛋白质和叶酸摄入,辅食添加阶段优先选择富含卵磷脂的蛋黄和动物肝脏。康复期可进行水中抚触和认知训练,定期监测头围并记录发育里程碑,发现异常运动姿势或喂养困难时需及时复查颅脑影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