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怎样治疗合适
糜烂性胃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内镜下止血等方式治疗。糜烂性胃炎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应激反应、胆汁反流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避免辛辣刺激、过酸过甜或油炸食品。少食多餐减轻胃部负担,进食时细嚼慢咽。急性期可短期采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到软食。戒除烟酒,减少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摄入。
2、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黏膜修复。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片能减少胃酸对糜烂面的刺激。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可在创面形成保护膜。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采用四联疗法,包含枸橼酸铋钾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
3、根除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主要致病因素,需通过碳13呼气试验确诊。标准治疗方案包含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和铋剂,疗程10-14天。治疗期间避免擅自停药,完成疗程后复查确认根除效果。家庭成员建议同步检测,防止交叉感染。
4、保护胃黏膜
硫糖铝混悬凝胶能选择性黏附于糜烂部位形成屏障。替普瑞酮胶囊可增加胃黏液分泌,增强黏膜防御能力。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必须使用时需联用胃保护剂。保持规律作息,控制情绪压力也有助于黏膜修复。
5、内镜下止血
对于活动性出血病例,胃镜下可采用钛夹止血、注射肾上腺素或电凝治疗。术后需禁食24-48小时,静脉使用生长抑素抑制胃酸分泌。严重出血或穿孔需外科手术干预。内镜治疗后仍需配合药物治疗和饮食管理,防止复发。
糜烂性胃炎患者应建立饮食记录,观察食物与症状的关联性。日常可适量食用山药、秋葵等富含黏液蛋白的食物,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空腹服用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需与食物同服。定期复查胃镜评估黏膜修复情况,若出现呕血、黑便等报警症状需立即就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加重病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6.57万次播放
6.89万次播放
6.79万次播放
6.72万次播放
7.03万次播放
6.6万次播放
6.72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霉菌性中耳炎如何治疗
- 2 肺结核做哪种ct
- 3 孕妇叶酸800ug是否过量
- 4 眩晕复发的原因是什么
- 5 乳房结节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 6 什么是血管迷走性神经性晕厥?
- 7 疼痛性晕厥怎么治疗
- 8 冬天吃萝卜有清热化痰的作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