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出血热疫苗还是有可能会患病的。出血热疫苗主要是用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一种疫苗,适用于9月龄及以上人群接种。但疫苗并不能完全预防疾病,所以打了出血热疫苗还是有可能会得出血热,且患病后症状较重,病死率较高。出血热是由于汉坦病毒感染引起,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主要临床症状有发热、休克、出血等。
1、发热:出血热疫苗接种后,机体首先会产生抗体,但这种抗体滴度会随着时间逐渐下降,无法长时间维持保护机体,所以患者在接种一段时间后,机体可能会再次感染汉坦病毒,从而患出血热,并出现发热症状;
2、休克:出血热疫苗接种后,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导致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若不及时抢救,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
3、出血:由于疫苗对机体的刺激,可能会导致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可能会出现皮肤下出血、皮下血肿等症状;
4、其他症状:出血热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腰痛、眼眶痛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肾功能受损,从而导致肾炎等疾病。
出血热疫苗可以起到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作用,建议在流行区域前往疫区进行接种。在注射完出血热疫苗后,要在现场观察半小时左右再离开,避免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另外,处于发热期、哺乳期以及孕妇不能接种出血热疫苗。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