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肠胃功能紊乱需排查饮食不当、过敏原刺激、肠道菌群失衡、感染因素及先天消化异常,调整喂养方式配合医疗干预可改善。
婴幼儿肠胃脆弱易受食物刺激,母乳喂养需母亲避免海鲜、坚果等致敏食物,奶粉喂养可尝试水解蛋白配方。添加辅食应遵循单一食材、由稀到稠原则,南瓜泥、苹果泥等低敏食物更适合初期引入。记录饮食日志有助于锁定过敏源。
牛奶蛋白、鸡蛋、小麦是常见致敏原,表现为腹泻、湿疹或呕吐。医院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IgE检测确诊。确诊后需严格规避过敏原,深度水解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可替代普通奶粉,必要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剖宫产或抗生素使用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腹胀、便秘。临床推荐鼠李糖乳杆菌GG株、短双歧杆菌M-16V等特定菌株,需连续补充2-3个月。发酵食品如无糖酸奶1岁以上可作为日常辅助,避免与抗生素同服。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需检测粪便抗原,表现为水样便伴发热。口服补液盐Ⅲ预防脱水是关键,蒙脱石散可保护肠黏膜,补锌制剂能缩短病程。注意餐具消毒与隔离护理,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有预防作用。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幽门狭窄等需通过呼气试验、超声检查确诊。乳糖不耐受宝宝应选用无乳糖奶粉,幽门梗阻需手术矫正。反复便血或体重不增要警惕炎症性肠病,肠镜检查是金标准。
日常护理建议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选择棉质护肚围避免受凉。食疗可尝试焦米汤炒黄大米煮水缓解腹泻,山药小米粥养护胃黏膜。运动方面多进行被动操和俯趴训练,6个月以上婴儿每天至少30分钟爬行锻炼。出现持续呕吐、血便、尿量减少或精神萎靡需急诊处理,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掩盖病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