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出血的中药治疗需辨证施治,常用方剂包括固冲汤、归脾汤、清热固经汤、温经汤及逐瘀止血汤。
针对脾虚不摄型出血,表现为经血淋漓、色淡质稀。方含白术30g、黄芪20g、煅龙骨15g,通过补气摄血改善症状。临床研究显示连续服用2周可减少出血量40%以上。需配合艾灸关元穴增强疗效,每日饭前温服。
适用于气血两虚型,常见于产后或久病者。党参15g、龙眼肉12g、当归10g配伍,能提升血红蛋白水平。煎煮时加红枣5枚,早晚分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建议搭配八段锦调理气血运行。
治疗血热妄行导致的鲜红色大量出血。黄芩9g、生地12g、地骨皮10g组成,具有显著缩短凝血时间作用。可配合金银花代茶饮,每日1剂分3次服。使用周期不超过7天,出血停止后需转调理方剂。
针对寒凝血瘀型,见紫暗血块伴小腹冷痛。吴茱萸6g、桂枝9g、川芎6g组合,能改善子宫微循环。建议用黄酒为引,经前1周开始服用。配合腹部热敷,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
适用于瘀阻胞宫型出血,血色紫黑有块。桃仁12g、红花6g、三七粉3g冲服,可降低子宫内膜厚度。服药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经期停用。建议同步进行足三里穴位按摩促进药效吸收。
中药调理需持续1-3个月经周期,饮食宜多食猪肝、菠菜等含铁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适度进行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保持每日30分钟快走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用药期间记录出血情况,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子宫内膜变化,血虚者可配合阿胶糕作为食疗补充,血热体质建议常饮藕节煮水辅助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