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常见症状有腰酸腹胀、恶心呕吐、头晕乏力、腹泻及冷汗等。痛经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多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继发性常由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疾病引发。
典型表现为月经来潮前12-24小时出现的阵发性绞痛,疼痛多位于耻骨上方,可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内侧。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轻者仅感隐痛不适,重者需卧床休息。疼痛高峰多出现在经期第1-2天,通常持续2-3天逐渐缓解。
约65%患者伴随持续性的腰部酸胀感,与子宫收缩时牵拉盆腔韧带有关。部分女性会出现下腹坠胀感,类似肠道胀气的不适,可能伴有肠鸣音亢进。这些症状在经血流通不畅时尤为明显。
前列腺素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可引发恶心呕吐,约50%患者出现食欲减退。约30%伴有腹泻症状,因前列腺素加速肠蠕动所致。少数可能出现便秘与腹胀交替出现的肠道功能紊乱表现。
疼痛刺激可能导致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血管收缩反应。部分患者出现低热不超过38℃、头痛等炎症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晕厥前兆症状,如眼前发黑、耳鸣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经前期开始出现的易怒、焦虑等情绪变化可能持续至经期。疼痛导致的睡眠障碍会加重疲劳感,形成恶性循环。部分患者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等认知功能暂时性减退。
建议经期保持腹部保暖,可饮用姜茶或热敷缓解痉挛。适当进行瑜伽等舒缓运动有助于促进盆腔血液循环。饮食宜选择温性食物如红枣、桂圆,避免生冷刺激。若疼痛严重影响生活或伴随经量异常,需排查子宫腺肌症等器质性疾病。记录月经周期与症状变化有助于医生判断痛经类型,必要时可考虑短效避孕药等医疗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