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溶血通常是指红细胞受到破坏,寿命缩短或超过骨髓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根据其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血管外溶血和血管内溶血。
一、病因
1.血管外溶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红细胞在脾脏或其他部位被破坏,从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见的原因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2.血管内溶血:指红细胞遭到破坏后,释放出大量的胆红素和其他有害物质,超过了肝脏代谢清除的能力,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黄疸等症状。
二、症状
1.急性溶血:主要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包括皮肤发黄、尿液颜色加深、肝功能损害等。严重者可发生神经系统损害、肾衰竭等并发症;
2.慢性溶血:主要表现为贫血、脾大、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长期慢性溶血可能导致铁过载,引发继发性缺铁性贫血。
三、治疗
对于血管外溶血,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控制自身免疫反应,或者采用脾切除术减少红细胞破坏。而对于血管内溶血,则需要积极纠正贫血、保护肝功能、预防感染等对症处理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