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出血热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1、流行病学史:登革出血热属于传染性疾病,通常是由登革病毒引起,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如果近期有到过登革热的疫区,并且与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则可以初步判断为登革出血热;
2、临床表现:登革出血热发病比较急,一般在感染后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会突然升高,达到39-40℃,还会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可能会出现皮肤瘀斑、鼻衄、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等现象;
3、实验室检查:如果怀疑自身存在登革出血热的情况,需要及时去医院做血常规检查和尿常规检查来确诊。血常规检查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可减少。尿常规检查时尿蛋白阳性;
4、其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程分为三期进行诊断,即初期、极期和恢复期。其中初期是指从发病前1-5天开始至第6-8天结束;极期是指从第9-10天开始至第14天结束;恢复期是指从第15天开始直至痊愈。
一旦确诊为登革出血热后,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比如阿昔洛韦片、利巴韦林颗粒等。若出现了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则需要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片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