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出血热的量一般不多,通常在50-100ml之间。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以高热、出血倾向及不同程度的血液系统损害等为特征。
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登革病毒直接侵犯血管内皮细胞有关。登革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并到达全身各器官,引起一系列症状。登革出血热患者早期可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休克、DIC、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登革出血热的死亡率较高,病死率可达3%-25%,且多发生于2-7天之内。登革出血热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出血倾向、血液系统损害等。其中出血倾向主要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衄、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出血。血液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登革出血热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如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进行退热治疗;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片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抗炎治疗。还可遵医嘱使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等药物进行被动免疫治疗。
建议登革出血热患者及时到医院感染科就诊,完善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相关检查,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