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足始于北宋时期,兴盛于明清两代,至民国初期逐渐被废除。这一习俗以人工改变女性足部骨骼形态为目的,通过长期外力束缚使足部畸形发育,形成所谓三寸金莲。
北宋中后期宫廷贵族女性中开始出现缠足记载,最初仅为舞蹈表演时的特殊装扮。南宋时期缠足从宫廷向民间扩散,成为上层社会女性身份象征。元代蒙古统治者虽未强制推广,但汉族士大夫阶层仍延续此习俗。明清时期缠足发展到鼎盛阶段,社会各阶层普遍参与,形成以小脚为美的畸形审美观,未缠足女性甚至面临婚嫁困难。清代康熙、乾隆两朝曾颁布禁令但收效甚微,19世纪后期西方传教士成立天足会开展反缠足运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劝禁缠足令,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彻底的社会改造才使这一千年陋习完全消失。
缠足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会导致足部骨骼变形、行走困难,增加跌倒骨折风险,影响血液循环并引发感染。现代医学证实缠足女性骨盆发育受限,显著提高难产概率。从文化视角看,这种习俗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身体控制与审美异化。当代女性应树立科学健康观念,通过合理运动维持足部功能,选择舒适透气的鞋袜,定期进行足部检查,发现拇外翻等足部问题及时就医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