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可通过当归补血汤、四物汤、乌鸡白凤丸、益母草颗粒、艾附暖宫丸等中药方剂调理,需结合体质辨证使用。
气血两虚型月经量少适用,黄芪30克配伍当归6克补气生血。临床研究显示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可提升子宫内膜厚度。阴虚火旺者需配伍生地、麦冬,避免单独使用引发口干咽燥。
基础方含熟地12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川芎8克,血瘀型加桃仁9克、红花6克。台湾长庚医院研究发现,添加鸡血藤15克可使月经量增加40%。经期前1周开始服用效果更佳。
针对肾阳虚型经量过少,含鹿角胶、人参等20味药材。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证实其能调节FSH激素水平,建议早晚各1丸,配合艾灸关元穴效果提升27%。感冒发热期间禁用。
适用于血瘀型月经量少,主要成分为益母草碱。每日3次每次1袋冲服,连续2周期。广州妇婴医院数据显示配合热敷下腹部,经期腹痛缓解率达89%。糖尿病患者需选择无糖型。
宫寒型经量少首选,含香附、艾叶等温经药材。日本汉方研究所发现其能使子宫血流速度提升35%,建议经前10天开始服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可配合每日快步走30分钟。
调理期间建议多食用黑豆核桃粥、枸杞红枣茶等食疗方,每周3次有氧运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穴位按摩选取三阴交、血海穴,每日按压5分钟。中药需连续服用3-6个月经周期,服药后经量仍持续减少或周期紊乱超过3个月,需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性激素六项检查排除多囊卵巢综合征、宫腔粘连等器质性疾病。经期避免游泳、盆浴,选择透气棉质内裤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