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临床以高热、皮疹、出血倾向等为特征,病情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1、病因: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有四种血清型,其中登革病毒Ⅱ型和Ⅲ型引起登革出血热;
2、症状: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平均7天。起病急骤,突然畏寒发热,体温迅速上升至39℃以上,伴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多数患者于发病后第3-4天开始出疹,表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少数患者仅表现为红斑或玫瑰疹。部分患者在出疹期间可发生鼻衄、牙龈出血、呕血或黑便等出血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脑膜炎、心肌炎和肺水肿等表现;
3、治疗:登革出血热尚无特效药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高热时遵医嘱使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抗炎治疗。若存在血压下降的情况,则需遵医嘱使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稳定,并积极补充血容量。对于出血倾向明显的患者,则需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进行治疗;
4、预防:登革出血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做好防蚊措施,避免去蚊虫较多的地方。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并定期消毒生活用品。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