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可能由内分泌紊乱、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肌瘤、过度节食减肥、长期精神压力等因素引起。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是常见原因,表现为黄体功能不足或卵泡发育障碍。熬夜、时差颠倒等不良作息会干扰褪黑素分泌,进而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脉冲频率。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也会通过改变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浓度间接干扰月经周期。
这种代谢性疾病伴随高雄激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导致卵泡发育停滞。患者通常出现月经稀发周期超过35天或闭经,同时伴有痤疮、多毛等表现。超声检查可见卵巢多囊样改变,需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调节激素水平。
黏膜下肌瘤会改变宫腔形态和子宫内膜血流,引起经期延长、经量增多。肌壁间肌瘤若直径超过4厘米可能压迫静脉丛导致子宫异常收缩。肌瘤引起的贫血症状可能进一步加重月经紊乱,需通过超声评估肌瘤位置和大小。
当体脂率低于17%时,瘦素水平骤降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快速体重下降会导致雌激素合成原料不足,出现经量减少甚至闭经。这种情况常见于过度运动或极端饮食控制的女性,恢复均衡营养后月经周期多能自行调整。
慢性应激状态会使皮质醇持续升高,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焦虑抑郁情绪还可能通过神经递质影响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临床常见考试压力、职场竞争等情境下出现月经推迟,建议通过正念训练缓解压力。
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生物钟,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饮食上增加亚麻籽、豆制品等植物雌激素的摄入,避免生冷辛辣食物刺激盆腔充血。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需控制运动强度避免过度消耗。经期注意腹部保暖,可配合热敷缓解不适。若月经紊乱持续3个周期以上或伴随严重贫血症状,应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性激素六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