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死亡并非与机体死亡同步。细胞是在分裂、增殖、分化而死亡。所以,正常的组织中,经常发生“正常”的细胞死亡,它是维持组织性能和形态所必须的。也可以有病理性死亡。
细胞死亡的方式
细胞死亡的方式通常有3种:即①细胞坏死,非正常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是病理性变化。;②细胞凋亡,正常细胞死亡亦属于细胞凋亡,通常是生理性变化,以上均是形态学观察和描述,而③细胞程序性死亡,是一种选择性的生理死亡,属于分子水平的观察,所以,有学者提出细胞凋亡和细胞程序性死亡有所不同,但,也是细胞凋亡的一种形式。目前也有以为2种细胞死亡形式。
1.细胞凋亡的概念,是借用古希腊语,意指细胞的死亡如同秋天的树叶或花瓣的凋落的死亡方式。1973年Kerr和Wyllin最先提出这一概念,他发现结扎大鼠肝的左,中叶门静脉后,其四周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但由肝动脉供给区的实质细胞仍存活,只是范围逐渐缩小,其间一些细胞不断转变成细胞质小块,不伴有炎症,后在正常鼠肝中也偶然见到这一现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的形态特征是:
①染色质聚集、分块、位于核膜上,胞质凝缩,最后核断裂,细胞通过出芽的方式形成很多凋亡小体;
②凋亡小体内有结构完整的细胞器,还有凝缩的染色体,可被邻近细胞吞噬消化,因始终有膜封闭,没有内溶物开释,故不会引起炎症;
③线粒体无变化,溶酶体活性不增加;
③内切酶活化,DNA有控降解,凝胶电泳图谱呈梯状;
④凋亡通常是生理性变化,而细胞坏死是病理性变化。
2.细胞经历凋亡的过程
细胞凋亡的形态改变是多阶段的,首先是细胞缩小,胞质凝缩,内质网疏松并和胞膜融合,核糖体、线粒体等聚集,但结构无明显改变。细胞内合成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以破坏细胞中溶酶体的外包膜。溶酶体在失往外包膜之后,溶酶体开释出酶,这些酶可以破坏细胞的结构蛋白和DNA,形成有线粒体和空泡。但是,细胞膜并不受影响。染色质逐渐凝集成新月状,附在核膜周边,嗜碱性增强。以后细胞核固缩成均一的致密物,进而核碎裂,胞膜完整。继之核膜出芽,固缩染色质脱落。当酶将细胞内部物质消耗之后,细胞即分裂成多个由细胞膜包裹的凋亡小体。形成包膜凋亡小体。终极凋亡小体被四周吞噬细胞吞噬降解。凋亡细胞或称死亡细胞既告消失。
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
在细胞凋亡一词出现之前,胚胎学家已观察到动物发育过程中存在着细胞程序性死亡现象,近年来PCD和细胞凋亡常被做为同义词使用,但两者实质上是有差异的。PCD是一个功能性概念,描述在一个多细胞生物体中,某些细胞的死亡是个体发育中一个预定的,并受到严格控制的正常组成部分,而凋亡是一个形态学概念,指与细胞坏死不同的受到基因控制的细胞死亡形式;PCD的终极结果是细胞凋亡,但细胞凋亡并非都是程序化的。
由于其生命周期短,细胞数目少,成熟的成虫若是雌雄同体则有959个体细胞,约2000个生殖细胞。若是雄虫则有1031个体细胞和约1000个生殖细胞。神经系统由302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来自于407个前体细胞。这些前体细胞中有105个发生了程序死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