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如何引起的
中耳炎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反应、免疫系统低下等原因引起。中耳炎通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内流脓等症状,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手术修复等方式改善。
1、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中耳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导致黏膜充血肿胀并产生炎性渗出物。患者可能出现耳部剧烈疼痛、发热症状,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膨隆。临床常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肟分散片、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治疗细菌性中耳炎。
2、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后,可能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病毒性中耳炎常见于感冒后,表现为耳闷胀感、低频听力减退,鼓膜可见液平面。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可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镇痛,配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改善咽鼓管功能。
3、咽鼓管功能障碍
儿童咽鼓管短平直的解剖特点,或成人鼻咽部肿瘤压迫等因素,均可导致咽鼓管通气引流障碍。中耳腔内形成负压后引发浆液性渗出,发展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诉耳闷如隔棉、自听增强,声导抗检查显示B型鼓室图。需通过咽鼓管吹张、鼓膜置管术等恢复中耳通气。
4、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水肿可蔓延至咽鼓管开口,阻塞管道引发变态反应性中耳炎。特征为双耳反复积液,伴鼻痒、阵发性喷嚏。除使用氯雷他定片抗过敏外,需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控制鼻腔炎症,必要时行腺样体切除术解除阻塞因素。
5、免疫系统低下
糖尿病、HIV感染等免疫缺陷患者易发生真菌性或耐药菌中耳炎,临床表现为耳流脓久治不愈、鼓膜多发穿孔。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用伏立康唑片等抗真菌药,严重者需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免疫调节治疗对预防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预防中耳炎需避免用力擤鼻、保持鼻腔通畅,游泳时使用耳塞防止污水入耳。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并头部抬高,进食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优质蛋白食物。出现持续耳痛、高热或面瘫等并发症时须立即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滴耳剂或掏挖耳道。儿童患者家长应定期监测听力发育情况,及时处理腺样体肥大等诱发因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1.91万次播放
2.01万次播放
2.85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是怎么了呀
- 2 肠道内宿便过多的症状
- 3 肚子胀感觉肚子里有气想放屁又放
- 4 碳酸氢钠滴耳液有什么作用
- 5 前列腺炎如何治疗
- 6 空腹血糖15能活多长时间
- 7 产后关节响是怎么回事
- 8 胃炎怎么样才能减轻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