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怎么引起的
脑梗死可能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预防或治疗。
1、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后诱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脑动脉。患者可能出现突发偏瘫、言语不清等症状。治疗需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降脂、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严重者需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2、心源性栓塞
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疾病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脱落后随血流阻塞脑动脉。此类脑梗死常突发且梗死面积较大,可表现为意识障碍、大面积神经功能缺损。需使用华法林钠片或利伐沙班片抗凝,必要时行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复发。
3、小动脉闭塞
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管腔狭窄,最终完全闭塞引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多表现为纯运动性轻偏瘫、构音障碍等局灶症状。治疗以控制血压为主,可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配合改善微循环的丁苯酞软胶囊。
4、血液高凝状态
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遗传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可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形成静脉或动脉血栓。此类患者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同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5、血管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可引起血管壁炎症反应,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患者多伴有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免疫抑制,配合环磷酰胺片控制血管炎症。
预防脑梗死需长期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心房颤动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抗凝治疗。出现突发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溶栓治疗时间窗为发病后4.5小时内。康复期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3.24万次播放
3.24万次播放
3.54万次播放
3.11万次播放
3.61万次播放
3.71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