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塞性动脉硬化是怎么引起的
闭塞性动脉硬化可能由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药物治疗、血管介入治疗、外科手术等方式干预。
1、脂质代谢异常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高时,容易在动脉内膜沉积形成粥样斑块。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可能加重脂质代谢紊乱。斑块逐渐增大可导致血管腔狭窄,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肢体发凉等症状。临床常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调节血脂,配合依折麦布片抑制胆固醇吸收。
2、高血压
持续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血管壁长期承受高压可能导致内膜增厚、弹性纤维断裂。患者可能出现头晕、胸闷等表现。常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控制血压,同时需限制钠盐摄入并监测血压变化。
3、糖尿病
高血糖状态会促进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糖代谢异常还会增加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典型症状包括肢体麻木、伤口难愈合等。建议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达格列净片控制血糖,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4、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可收缩血管,一氧化碳则降低血液携氧能力。长期吸烟者动脉内膜容易出现脂质浸润和纤维增生。戒烟后血管内皮功能可能部分恢复,配合西洛他唑片改善循环,银杏叶提取物片辅助缓解症状。
5、遗传因素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遗传疾病可直接导致早发性动脉硬化。这类患者可能在青年期就出现心绞痛或下肢缺血症状。需早期筛查基因缺陷,严格使用普伐他汀钠片等降脂药物,必要时考虑脂蛋白血浆置换治疗。
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摄入深海鱼类和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久坐不动。严格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指标,冬季注意肢体保暖。若出现持续性疼痛、溃疡等缺血表现,应及时进行血管超声或CT angiography检查评估病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1.96万次播放
2.22万次播放
2.25万次播放
1.6万次播放
1.82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