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检查有哪些方法
胃肠检查方法主要有胃镜检查、肠镜检查、钡餐造影、胶囊内镜和腹部CT检查等。
1、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将带有摄像头的细长软管经口插入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上段,可直接观察黏膜病变并取活检。适用于上消化道出血、反复腹痛、吞咽困难等症状的检查。检查前需禁食8小时,检查时可能引起恶心等不适,可采用无痛胃镜减轻反应。胃镜能发现胃炎、溃疡、早期胃癌等病变,是上消化道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2、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通过肛门插入内镜观察全结肠和末端回肠,可发现息肉、肿瘤、炎症性肠病等病变。检查前需服用清肠药物排空肠道,过程中可能产生腹胀感。肠镜能同时进行息肉切除等治疗,对结直肠癌筛查具有重要意义。5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接受肠镜检查。
3、钡餐造影
钡餐造影通过口服硫酸钡造影剂后拍摄X光片,显示食管、胃和部分小肠的轮廓。适用于吞咽困难、胃下垂等检查,无需麻醉且无创,但无法取活检。检查前需空腹,检查后需多饮水促进钡剂排出。对胃溃疡、食管裂孔疝等结构异常有较高诊断价值。
4、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是吞咽微型摄像头胶囊,随胃肠蠕动拍摄数万张图像。主要检查小肠病变,如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克罗恩病等。检查前需清肠,胶囊8小时后自然排出。无创无痛但无法控制拍摄角度,发现病变后仍需常规内镜确认,且价格较高。
5、腹部CT检查
腹部CT通过X线断层扫描显示胃肠壁及周围器官,对肿瘤分期、肠梗阻等有重要价值。需空腹4小时,部分情况需口服或静脉注射造影剂。能评估胃肠壁增厚、淋巴结肿大等情况,但辐射量较大,不推荐作为常规筛查手段。
胃肠检查后应清淡饮食1-2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内镜检查后需观察有无腹痛、便血等异常,胶囊内镜检查后确认胶囊是否排出。长期胃肠不适或高危人群应定期复查,检查前与医生充分沟通适应症和注意事项,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3.97万次播放
4.16万次播放
3.94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