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为什么会出现双相情感障碍
青少年出现双相情感障碍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压力、脑结构异常以及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情绪极端波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表现为抑郁发作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交替出现。
1. 遗传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若父母或近亲属患有该病,青少年患病概率显著增加。遗传学研究显示,特定基因变异可能影响情绪调节相关神经通路的功能。对于有遗传风险的青少年,家长需关注其情绪变化,早期发现异常应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的专业干预。
2. 神经递质失衡
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异常与双相情感障碍密切相关。这类化学物质负责调控情绪和认知功能,其水平波动可能导致躁狂期的兴奋或抑郁期的情绪低落。临床常用碳酸锂缓释片、丙戊酸钠片等稳定剂调节神经递质平衡,但须严格遵医嘱使用。
3. 心理社会压力
学业竞争、家庭冲突或社交挫折等长期压力可能诱发易感青少年发病。持续应激状态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进而干扰情绪稳定性。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建立应对机制,家长需协助创造低压力的成长环境。
4. 脑结构异常
影像学研究显示,部分患者的前额叶皮层、杏仁核等情绪相关脑区存在体积或功能异常。这些变化可能影响情绪调节和冲动控制能力。针对此类生理基础问题,医生可能建议结合喹硫平片等药物与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
5. 内分泌变化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剧烈波动可能加剧情绪不稳定性,尤其对已有遗传倾向的个体。甲状腺功能异常也与双相障碍相关,需通过甲功检测排除。对于此类患者,医生可能开具拉莫三嗪片等兼具情绪稳定和内分泌调节作用的药物。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日常管理需家庭与医疗团队协同。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鼓励适度运动如瑜伽或慢跑以调节情绪。家长应学习疾病知识,避免指责或过度保护,定期陪同复诊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自伤念头或严重行为紊乱,须立即就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1743次播放
7934次播放
7934次播放
7934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