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低是怎么回事
嗜酸性粒细胞低可能由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急性感染、库欣综合征、应激反应、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用药、控制感染、激素替代、缓解压力、治疗原发病等方式干预。
1、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片、醋酸泼尼松片等药物会抑制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患者可能出现向心性肥胖、血糖升高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或更换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胶囊,避免突然停药引发肾上腺危象。
2、急性感染
细菌或病毒感染时,机体应激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向组织迁移。常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流感等疾病,伴随发热、咳嗽症状。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等抗感染治疗,同时监测血常规变化。
3、库欣综合征
内源性皮质醇分泌过多会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生成。典型表现为满月脸、紫纹,可能与垂体腺瘤或肾上腺肿瘤有关。确诊需进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治疗可选择酮康唑片控制皮质醇分泌,或经蝶窦行垂体瘤切除术。
4、应激反应
严重创伤、手术等应激状态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暂时性降低。通常伴随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属于生理性变化。可通过休息、心理疏导缓解,必要时短期使用普萘洛尔片控制交感兴奋。
5、骨髓抑制
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注射液、放射治疗会损伤造血功能。患者可能出现全血细胞减少,需定期复查骨髓穿刺。治疗需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并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片预防感染。
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持续降低时,应完善甲状腺功能、皮质醇节律等检查。日常避免擅自服用激素类药物,感染期间加强营养摄入,化疗患者需保持口腔清洁。建议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若合并反复感染或出血倾向需及时血液科就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6.48万次播放
6.7万次播放
6.75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