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出现下肢水肿的原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出现下肢水肿可能与右心功能不全、静脉回流受阻、水钠潴留、低蛋白血症及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等因素有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多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肺部病变引起肺动脉高压,最终导致右心负荷加重。
1、右心功能不全
右心室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无法有效将血液泵入肺动脉,使体循环静脉压升高。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系统,血管内静水压超过组织间隙胶体渗透压时,液体渗出形成水肿。患者常伴有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表现。治疗需针对原发肺部疾病控制感染,同时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减轻心脏负荷。
2、静脉回流受阻
增大的右心室压迫下腔静脉,或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房压力升高,均会阻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长期静脉高压使毛细血管滤过增加,同时淋巴回流代偿不足时出现凹陷性水肿。可通过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必要时使用地高辛片增强心肌收缩力。
3、水钠潴留
心输出量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肾脏对水钠重吸收增加。血容量增多进一步加重静脉淤血,形成恶性循环。表现为晨轻暮重的对称性水肿,常从足踝开始向上蔓延。需限制钠盐摄入,配合螺内酯片等醛固酮拮抗剂治疗。
4、低蛋白血症
长期缺氧及右心衰竭导致胃肠道淤血,影响营养物质吸收。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水分向组织间隙转移。此类水肿多为全身性,可能伴随腹水。需补充优质蛋白,严重时可输注人血白蛋白。
5、继发性醛固酮增多
肾血流灌注不足刺激醛固酮分泌,促进远曲小管钠离子重吸收。钠潴留引发渗透压变化,刺激抗利尿激素释放导致水潴留。这种机制常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使水肿程度加重。治疗需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出现下肢水肿时应每日监测体重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睡眠时抬高下肢15-20厘米,避免长时间站立。饮食需控制每日钠盐摄入在3克以下,适当增加鱼肉、蛋清等优质蛋白。注意观察水肿是否向上蔓延至腰骶部或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提示病情进展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加重水钠潴留的药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3.84万次播放
3.82万次播放
3.5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